by pos1
by pos1
信用交易愈发频繁,征信用途已经摆脱单一金融领域,被广泛用于居民生活中。对公征信层面也不甘落后,《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(试行)》(以下称《办法》)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悄然施行。

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吗?
答案是:想都别想,不可能!
人行征信中心官网信息显示,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、违规网贷账户关闭、征信修复、黑名单解除等相关服务。
同时根据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中第16条规定,征信机构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,即对逾期等不良信息,需自该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后5年,才能删除该不良信息,且目前该项规定并未调整。
因此,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,避免因贪图便捷而上当受骗。在遇到征信问题时,应该选择合法渠道寻求帮助,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、财产安全。如果发现有类似“征信修复”等违法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。
“未来生活化”征信在推进
二代个人征信全面覆盖后,共同借款人、场景类消费贷款、处罚裁决、担保信息等个人数据相继统入到个人征信报告当中。乃至水电信息悉数计入征信报告,征信生活化趋势已经推行开来,在此基础上未来征信趋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,个人征信机构可能会通过社交网络、移动支付、物联网等数据分析,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个人信用状况。同时,机构可能会借助区块链技术,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,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和传输,避免征信的滥用。
其次,征信机构可能会采用多元化的信用评估模型,更好地反映个人信用状况。例如个人的社交评分、消费习惯、生活习惯等可能成为信用评估的新指标,从而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了解个人信用状况。
最后,征信机构会加强个人数据权益的保护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,采取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,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,防范信息泄露、篡改等问题。但最重要的是,信用机构需要秉持诚信经营原则,确保信息安全、准确和可信。